部  门
街  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规划信息 / 其他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020086700333/2023-00083
  • 主题分类
  • 建设规划;信息产业(含通信)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涪陵区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3-10-07
  • 发布日期
  • 2023-10-18
  • 标题
  • 50度灰破解版关于印发涪陵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27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涪陵府发〔2023〕33号
  • 有 效 性

50度灰破解版关于印发涪陵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27年)的通知
日期:2023-10-18 来源:涪陵区人民政府
字 号:

涪陵高新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涪陵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50度灰破解版

2023年10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涪陵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27年)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立足新发展阶段,发展智能建造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能产业、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建造是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工程建造全过程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建造方式。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对于我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实现城市能级、基础设施能级、产业能级、生态环境保护能级等大幅跃升起到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是抢占未来建筑业经济和科创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助力支撑重庆“建造强市”,引领西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三高地三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重庆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

   (一)发展基础

1.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和《重庆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23〕53号)等文件,我区在住建部、市政府、市住房城乡建委等相关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文件基础上,围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等方面先后出台了政策文件4件,构建起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四梁八柱”。

2.区位优势较为突出。涪陵区地处重庆市地理几何中心、长乌两江交汇,是长江立体综合交通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涪陵港是5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能够到达的长江最西端港口,辐射范围涵盖鄂西、黔北、湘西、陕南和川渝地区,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具有依托两江、承接东西、带动西南、联动干支的物流枢纽战略地位;加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无缝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区域辐射集散功能较强,具备跨省市远距离运输的战略发展优势。

3.产业基础持续夯实。涪陵区建筑业长期以来处于重庆市第一梯队,2022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525亿元,实现增加值171.62亿元,现有总承包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24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12家,拥有1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钢结构生产基地”、1个“PC构件生产基地”及多个绿色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当前,涪陵区正在规划和建设建筑产业园区,着眼于建筑全产业链,通过从技术驱动、到项目创新、再到产业生态培育的“三级跳”,贯通创新研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各专业环节,产业生态已走上持续优化的“快车道”。

4.产业科创能级持续提升。涪陵区以智能建造研究院为依托,聚焦建筑产业现代化成套技术、标准规范、工法工艺等八大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推进地方标准及技术落地应用。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5亿元,申报专利213项,其中184项专利已获国家授权,正在审批中的专利29项。“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及其信息化建造成套技术”荣获“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培育了中科科技、恒昇大业等本土产业化企业,组建了重庆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举办2023中国(重庆)国际智能建造产业创新大会,彰显了涪陵区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创新能力,产业科创能级大幅跃升。

5.产业应用落地有效。涪陵区坚持以示范项目为载体和抓手,不断验证和优化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在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方面打造了全国一流的示范项目。中科大厦、汇智国际、绿地秋月台、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科教产业实训基地、四环路小学等一批装配式建筑相继完工。众多示范项目,屡获殊荣。其中,中科大厦项目荣获2018年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绿地秋月台项目先后荣获“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称号,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全国七个“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和“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两个试点项目之一。

6.产业资源保障有力。已建成新型建材生产基地4家,拥有年产300万吨干混砂浆生产线、年产120万立方米PC构件生产线;精品砂石生产基地有5条生产线、年产能2800万吨,其中可柔性生产定制产品的生产线3条,年产能700万吨;川东船舶钢结构加工基地完成改造升级,年产能可达5万吨;西安皇家金雨高性能门窗基地落地投产。区内石灰石储量丰富,矿区可开采矿石储量约4亿立方米;现有19个河沙开采区,年产河沙230万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企业4家,设计年产能465万立方米;水泥生产企业3家,年产能480万吨。

(二)发展机遇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建造正在加速改变全球建筑业。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亟需转变传统建筑业的粗放式、高能耗发展方式。推进智能建造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主导途径。智能建造产业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有基础也有条件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变压器”,促进稳就业、稳增长的“稳定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2020年,住建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并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备、运营等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2022年,《“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在智能建造方面,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建造设备装备,促进中国建造从价值链中的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国家关于智能建造的蓝图已绘制,要求已提出,任务已明确,同时也是建筑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区将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深入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以智能建造为抓手,推动建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示范项目为载体,以产业配套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稳步实现工程建造全过程各环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降低工程建造成本和碳排放,逐步建立与智能建造发展相匹配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形成涵盖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促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开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认识到推进智能建造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的复杂系统工程,要立足现状,统筹兼顾智能建造各个关键环节,加强构建智能建造的系统规划,分阶段实施,集中力量突破带动作用强的成套技术体系、不断夯实智能建造配套产业生态。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发展智能建造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加快制定标准规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坚持远近结合、重点突破。从单项到集成,由易到难,分步骤、分阶段推广智能建造技术,逐步扩大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实现工程项目数字化。同时,把工程项目数字化作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打造数字孪生工地,通过示范项目,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上取得突破,形成智能建造模式并逐步推广。

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瞄准建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厘清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真实需求,以及建筑业所面临的共性痛点和突出问题,集中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提质增效的技术短板,系统推进技术体系的创新研发、智能化装备生产与制造、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三、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立较完善的智能建造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推广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初步实现建筑工业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将涪陵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建造产业高地。

到2027年,智能建造研究院力争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依托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建设智能建造特色产业基地;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推动形成2—3家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10—20家骨干企业、30—50家专精特新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培育以智能建造技术为支撑的上市企业1家;力争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00亿元(其中现代建筑产业产值200亿元)。

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远景目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四、重点任务

(一)健全创新管理机制

1.健全推进实施机制。构建以“绿色化为目标,工业化为路径,数字化为手段”的智能建造实施体系,以试点示范为引领,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工业化建造技术融合应用。每年组织实施试点项目2个以上,推动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化应用。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项目、概算投资大于5亿元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应按要求选用智能建造技术推广目录相关技术。每年推动3~5个交通工程、港口工程、水库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养护工程等项目采用智能建造技术。

2.构建政府行业联动机制。建立全区智能建造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力量,开展政策与标准宣贯、技术讨论与高峰论坛、施工工法观摩、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建立设计行业自律公约、生产企业管理准则、施工企业质量巡检制度等,规范企业行为、强化企业诚信,建立与政府监管相联动的行业自律模式。

3.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相适应的工程质量、安全、造价监管模式与机制。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依托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和建筑业数据中心,融合工程建造监管业务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消除工程建造各环节“信息孤岛”,打通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通道,实现全过程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智能建造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推进工程项目统一编码、全过程监管业务流程统一编码和各业务数据统一编码,实现业务及数据的关联和融合。依托平台对工程项目实行监管,实现监管内容和监管信息数字化。强化以信用为基础的“互联网+监管”,实现监管的精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逐步完善标准体系

1.打造先进适用的技术体系。密切与重庆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研投入,结合我市山地建筑特点及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在公共建筑中重点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重点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推广应用上取得突破。在居住建筑中重点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工业建筑中重点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及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在围护结构中重点发展预制夹心保温一体化外墙板和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在内装中重点发展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强化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工程技术标准之间的衔接,构建标准化、通用化产品标准体系。围绕智能建造的标准化设计方法、部品部件生产工艺及装配式施工工法等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智能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2.推进工业化标准体系。围绕数字设计、工业生产、智能施工,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主编或参编建筑信息模型(BIM)轻量化参数标准、部品部件BIM标准、工程项目物联网应用标准、工程项目数据采集标准及数据互联互通标准等基础数据标准,编制智能建筑建设技术标准、工程项目数字化应用技术标准等行业应用标准,制定智慧工地建设费用计算规定,统一发布智能建造相关平台数据接口标准,畅通政务平台和商用软件数据通道。涪陵区以编制地方标准为契机,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积极组织区内企事业单位牵头主编或修编钢结构及钢混组合结构建筑设计、构件生产、装配施工和质量验收等一系列地方标准规范。

3.建立智能建造评价体系。按照智能建造的技术指标、评分标准、评定等级、评定机构等内容,完善智能建造评分标准和评定办法。建立智能建造评定等级标识制度,率先对采用智能建造技术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实行等级标识评定,并逐步覆盖所有智能建造项目。

(三)推广新型建造模式

1.推动数字化设计。推行工程建设全过程BIM技术应用。加快推进BIM技术在规划审批等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推动大中型政府投资工程、大型社会投资公共建筑、装配式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提升BIM设计协同能力。鼓励研发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生产、施工协同。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选型标准,编制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图集,实施建筑平面、立面和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设计。

2.推广工业化生产。高质量培育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不断提升工厂智能化制造水平,规范数字化生产管理,达到部品部件信息芯片全覆盖,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可追溯。建设混凝土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线,通过物联网和智能技术推动生产设备在线联动,实现自动划线、自动布置模具、全自动养护等功能。推动整体卫浴、集成厨房等智能集成生产,发展全屋装修。鼓励建筑业企业共同建立、维护基于BIM技术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建立标准化、通用化、信息化的企业产品生产体系,推广部品部件施工安装标准化工艺流程,提高标准化产品施工安装质量和效率。

3.推进智能化施工。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施工技术应用。按照“上网、进线、云识别”原则,优化智慧工地管理,实现预制构件“一码”监管、全程追溯。根据工作进度,适时发布有涪陵特色的智能建造技术推广目录、智能建造典型工程项目案例分析、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等,对纳入目录的技术在工程应用方面建立绿色通道。积极推动3D打印等智能建造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

(四)推动技术集成应用

1.开展智能建造项目试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特别是建筑机器人)还在研发、测试阶段,未规模化量产,各行业各领域需推荐提供适量的智能建造应用场景项目,为产业培育提供验证支持,以抓住智能建造中高端产业发展机遇,抢占未来市场。

2.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多元应用。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水务等领域拓宽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引导试点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单项或集成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国有投资工程应当实现智能建造全过程集成应用,在智能建造技术目录中各选择应用不少于一项技术,其他投资类型工程应当实施智能建造单项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鼓励集成应用。

3.支持智能建造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建设的智能建造项目,发展改革部门在项目立项审批时对智能建造的研发、检测认证、建设等内容可增加相应费用,已立项的可在项目预备费中列支。

(五)推动科创研发与成果转化

1.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课题研究。鼓励新型结构体系、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探索与试点应用,对关键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优化,编制操作性强、指导性好的智能建造创新技术应用实施手册(指南)。开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应用,鼓励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干法连接节点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创新、集成、推广关键技术在工程项目全过程中的实施,扩大成果应用范围,打造科技示范工程。

2.重点加强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攻关。抢占建筑机器人技术竞争制高点,加强建筑机器人多领域技术攻关,突破人机物料环全要素感知柔性自适应组网技术、多模态异构数据智能融合技术等技术研发,攻克在自感应、自适应、自学习及自决策方面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支持研发单位及时将研发成果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鼓励申请国际PCT专利。具备突破性的智能建造技术装备,积极申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

3.推动创新成果标准化。有条件的项目或企业,在智能建造项目试点中,加快探索制定智能建造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研究智能建造产业通用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单位率先结合工程实践制定智能建造项目建设管理标准。鼓励制定智能建造相关软件、硬件、产品标准,以及部品部件智能生产工厂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水平的企业标准,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领跑者”标准。

(六)培育智能建造产业

1.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抢抓大力推广智能建造先机,主动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充分利用本区资源禀赋、基础要素和政策优势,积极引进全国知名建筑企业、成渝地区龙头企业聚集涪陵投资智能建造科创产业。引进培育自大湾区、长三角等全国其他城市的一批早期智能建造科创企业。帮助支持现有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扶持一批本地传统建筑企业,向装配式、智能建造企业转型。充分发挥涪陵区建筑产业内核优势,吸引区内外研发、设计、生产、采购、施工、运维、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企业形成产业联盟,打造“连接共生”的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现代建筑产业集群。

2.孵化培育一批科创企业。携手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区内企业,以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作为孵化平台,利用科创思维、产业思维、系统思维,吸纳并培养优秀的青年创新创业者,提供包括创业导师、种子基金、供应链支持等所需创业资源,培育一批智能建造领域创新创业公司。

3.加快智能建造产业科创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科创+”“绿色+”“1238”产业科创体系部署,力争将智能建造产业科创基地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建造基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加强智能化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题化、规模化、信息化”系统集成生产体系。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等智能科技赋能推动技术转型。重点发展建筑机器人、PC部品部件、钢结构构件、新型材料、预拌砂浆、装配式装修、智能家居等产业。打造成集智能建造研发、部品部件及新型材料生产、EPC工程总承包、装配式装修、智慧运维、部品公园、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产业基地。

4.构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格局。助力打造“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优化智能建造产业布局,打造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建造设备装备等建筑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加快发展智能建造设备制造、物流、绿色建材、建筑机械、可再生能源等相关配套产业,构建专业化、集成化、系统化的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七)全力推进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建设

1.全面完善教育链和人才链。加大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对智能建造专业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培养,每年开展不少于1场的“智能建造训练营”,为参训学生提供智能建造课程培训,同时与高校进行合作编写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为高校老师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培训。紧紧围绕“聚焦科创人才和促进开放交流”的目标,促进科创人才聚集,对接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或行业领军人才,通过设立研究院开放日等各种方式,积极协助涪陵区对内对外开展智能建造交流活动,为智能建造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

2.大力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着力提升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创新链,完成孵化体系搭建及创新氛围打造。通过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为创业项目或团队提供必要的服务、场地和设施,满足高成长性企业个性化需求,帮助企业加速成长,充分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着力提升产业链,聚焦产业培育和产业引进,多措并举,支持早期智能建造创业团队探索、研发、迭代、协助其进行商业模式闭环;引进行业大咖,优秀创新团队与涪陵区会谈;围绕研究院构建的产业生态体系所吸引的团队进行企业孵化,引进或孵化育成企业注册在涪陵区,助推涪陵智能建造产业迈上新台阶。

3.支持建筑机器人产业发展。新建智能建造项目,至少开放一组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协助建筑机器人在项目工地的迭代测试及应用推广。支持开发智能建造装备、建筑机器人产品,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建造装备和建筑机器人给予奖励,对在建设环节中使用建筑机器人的项目给予税收等政策支持,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大力推广、应用一批成熟的物料搬运机器人、ALC条板安装机器人、抹平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建筑机器人,加强人机协作能力,部分或完全实现“机器代人”。2023年起,新建智能建造项目中,智能建造装备、建筑机器人的使用品类不低于3款。建设一个智能建造技术及产品的研发迭代提供测试、实验基地。

(八)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全国示范矿山

高性能绿色新型建材是推动实施智能建造,打造面向未来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高颜值智能建筑的物质基础。一是从源头夯实智能建造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基础,积极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以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主要发力点,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安全绿色智慧全国示范矿山,强化数字赋能、科创赋能,搭建矿山“产业大脑”。二是从源头精品砂石入手,生产特种砂浆、艺术混凝土等高附加值建材,提升产业价值,并坚持从安全、绿色、智慧三个主要维度系统推进、协同发力,广泛利用5G、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无人电动矿卡等新一代技术,推进构建围绕智能建造发展的建筑产业生态链。三是从产业融合发展出发,以矿山开发为契机,通过推动“矿山变良田、矿区变景区”,建立现代农业生态链,稳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1.成立智能建造工作专班。

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智能建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区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担任副组长,相关区级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四个专项小组,各专项小组由成员单位落实1名分管领导及1名科长专项跟进此项工作。

   (1)综合协调组:区政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智能建造工作专班整体工作。

   (2)应用场景组:高新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项目业主单位积极支持推荐3—5个智能建造应用场景项目。

   (3)产业引育组: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招商局、高新区管委会、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白涛新材料科技城,负责设立智能建造产业基金,孵化培育引进智能建造产业关联企业。

   (4)人才培育组:区教委、长江师范学院、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培育智能建造科技人才。

2.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由区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担任召集人,定期召集各专项小组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相关事项。

(二)强化产业支持政策

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可参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三星级智慧工地或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试点,享受商品房预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

1.保障智能建造项目落地。政府投资项目将在立项、可研批复、用地、规划等环节明确智能建造项目实施要求,并根据此核准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区发展改革委、区规自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将把智能建造项目实施要求落实到立项批复、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智能建造项目落地。

2.招投标支持。支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将投标人的智能建造技术研发能力、工程实践经验作为投标资格或商务条件。支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采用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及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

3.加大首台(套)装备产品研究应用。支持装备制造、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工程建设应用场景的调查研究,开发具有技术领先、可靠实用、安全耐用等优点的智能建造装备、建筑机器人产品。对重庆市及以上认定的首台(套)建造装备和建筑机器人给予奖励。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劳务企业通过购买、租赁等形式推广应用智能建造装备、建筑机器人产品。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智能建造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落实质量安全管控措施,探索生产制造主体备案、生产档案、产品标识、市场准入等监管手段,建立全过程工程质量追溯制度机制,加强对工程招投标、设计审图、造价管理、质量安全监督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监管,建设和监理等相关方应采用驻厂监造、工程质量保险等方式加强预制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管控。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四)强化人才保障

1.组建涪陵区智能建造专家委员会。定期提供产业经济、技术、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召开工作会,为涪陵区智能建造发展出谋划策,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委员会咨询制度,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2.支持在高校专业设置、职业院校办学、注册资格考试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等环节,增加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相关内容及要求,丰富人才知识结构。支持重庆市和涪陵区高校与建筑业企业及科研机构联合组建跨专业的特色产业学院,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后备人才保障。

3.筹建长江科创学院,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常态化运行长江师范学院慧谷湖科创实验班、重庆大学智能建造科创实验班。

4.支持大型建筑业企业、行业组织等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开展装配式建筑、BIM等技术应用培训,加快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鼓励建筑业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适应智能建造的产业工人队伍。

5.营造优秀人才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技术创新。鼓励建筑业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跨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智能建造高层次人才,按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规定执行。

(五)强化资金及技术保障

财政、科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依据相关规定加大对智能建造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程示范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展改革部门对政府投资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在核准投资估算和工程概算时应考虑智能建造增量成本。

1.设立涪陵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市级部门支持,设立智能建造产业基金。寻找市场前景广、技术水平高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市场行为采取技术买断、技术入股等方式扩充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培育原生于重庆及涪陵的科创企业,将其初始注册地放到涪陵。通过投资入股,引进一批初始注册地在外地的优秀企业,通过子公司设立、生产基地设立等方式,以市场换技术换企业的模式,逐步将条件成熟的企业,注册地迁址涪陵,丰富涪陵智能建造生态链,对智能建造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给予扶持。

2.选择符合区内特点的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一体化装修等技术为科技重点攻关方向,逐步形成涪陵区的技术专利和高地。

3.优先扶持符合智能建造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发和试点应用,加强对技术专利拥有企业的保护,在结构体系认定、审图、质量安全监督环节关注技术侵权现象,保障技术研发企业的利益和积极性。

4.积极争取技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筑装备制造和建材部品部件制造等智能化项目;智能建造企业享受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对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六)强化对外宣传引导

制定完善宣传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涪陵智能建造的政策、举措,吸引更多产业链相关企业汇聚涪陵。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论坛、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贯、技术指导、交流合作、成果推广,积极宣传智能建造在技术安全、性能、品质、经济、环保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和综合效益,充分调动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积极性,营造共同支持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深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打造渝港合作项目典范。


分享文章到:
Clicky